自来水水质检测常规处理
为了确保饮用水水质满足国家相关水质标准规定,保障人们饮用水水质安全,自来水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质管理制度。这道工序主要是起到了过滤的作用,水沿着斜管沉淀池上的集水槽流入滤池,水中剩余的细微杂质将被滤池中的虑沙逐渐过滤和吸附,滤后水会沿着管道流到清水池进行贮存。
1.自来水的水质管理
为了确保饮用水水质满足国家相关水质标准规定,保障人们饮用水水质安全,自来水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质管理制度。从水源的巡查、汲水口原水水质初检、生物箱观察、进入混合槽前原水再检,对原水质量进行严格控制;混合槽水、网格反应池后水、待滤水、滤后水等,每一个处理阶段的水都进行定时抽检,确保自来水的生产安全;建立严格生产管理制度,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,健全相应监督制度,杜绝人为的生产安全隐患;建立相应应急预案,面对特殊情况,从容淡定,妥善处理。尽职尽责,保障安全供水。
2.自来水的流程及作用
2.1原水→混合槽→网格反应池
原水指的是没有经过加工自来水生产用水,原水中通常带有藻类泥沙等颗粒,所以生产自来水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在原水中投加“净水剂”———碱式氯化铝。碱式氯化铝在原水中可产生正电荷,令水中的轻微颗粒受静电作用而形成较大的颗粒团,最终形成沉淀。同时可根据原水情况选择是否进行“前加氯”投加,其作用主要有:(1)助凝剂,氧化水中的腐殖质和胶体,使之容易混凝沉淀;(2)杀藻剂,根据原水中的藻类含量多少而决定投加量,以杀灭水中的藻类;(3)灭菌剂,增加原水与氯接触时间,灭杀原水中含有的细菌、病菌等。“前加泥”是水中藻类过多时,增加水中的吸附能力,使净水剂能起到更有效作用。“前加碱”是原水pH值过低时,影响水体的混凝沉淀效果,故要投加石灰等碱类,增加水的沉淀效果,并使其出厂水pH值保持在中性。原水在投加净水剂等多项药剂之后,再经过混合槽和网格反应池,这样水中的轻微颗粒就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大的颗粒团。
2.2网格反应池→斜管沉淀池
这个步骤主要是沉淀,原水从网格反应池进入斜管沉淀池,水中相对较大的颗粒团通过沉淀池的斜板时,会附着并最终沉淀到斜板底层,经过这道工序之后,水质将得到大大改善。沉淀下的各种杂质将由排泥车定期清理走,沉淀池将始终被保持在清洁的状态中。
2.3斜管沉淀池→气水反冲洗滤池→清水池
这道工序主要是起到了过滤的作用,水沿着斜管沉淀池上的集水槽流入滤池,水中剩余的细微杂质将被滤池中的虑沙逐渐过滤和吸附,滤后水会沿着管道流到清水池进行贮存。如果生产工艺是单点投氯的话,这时候清水池中,余氯含量已经达到出厂水标准要求,水体中的细菌、大肠杆菌等病菌已经与氯有长时间混合接触而被有效处理,净水处理过程到此已基本完成;如果是两点投氯的话,则需要在清水池补加适量的氯,使得余氯含量达到标准,同时混合半小时以上,确保水体中细菌、大肠杆菌等被有效去除。
2.4清水池→二级泵房→供水管网
经消毒处理的自来水会被贮存在清水池,在通过水厂二级泵房的水泵加压后,洁净的自来水将沿着供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。为了保障供水管网的供水安全,供水厂根据管网分布、使用人口分布等情况,选取合理的管网点,每日对管网点进行水质抽查;同时,配合水务公司管网管理部门,对管道末梢进行定期冲洗,杜绝细菌滋生造成二次污染,保障供水安全。
3.污染造成的巨大威胁
3.1原水污染造成的威胁
如今,大多数以地面水作为水源的水厂,大都采用混凝、沉淀、过滤和消毒的常规处理流程。这种经典物化处理工艺已延续百余年,所有的变动都是在池型等细节方面的改善。随着原水中有机污染不断的加重,该常规处理工艺已明显不适应目前的原水水质状况。
由于水中粘土等杂质微粒表面附着某些有机污染质,增加了杂质微粒的亲水性,提高杂质胶粒的负电性,使其更加稳定地存在于水中。因而一般净水厂大多数采用预氯化手段,直接向原水大量加氯,以氧化水中有机污染质,使水易于混凝澄清,以求水厂出水的浑浊度、色度、酚、铁、锰等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。但在预氯化过程的同时原水中的腐殖酸、富里酸等有机碳容易氯化脱碳,形成氯仿等三卤甲烷类潜在致癌物质,将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安全。自来水中氯仿等三卤甲烷类有机物大量增加必须引起高度警觉。
3.2管道原因造成水质污染带来的威胁
3.2.1管道材质
金属管壁由于受到水的腐蚀性等原因,容易形成以氧化铁为主的结垢。管道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会粘附在管道内壁,容易滋生厌氧菌,使细菌含量超标,对水质形成污染。
3.2.2管道附属设施和管道设计施工
管网中的控制阀门、泄水阀、消防栓等附属设施,由于长期置于地下或露天,经常受到雨水或其他污水的侵蚀,极易损坏。管网一旦失压,会将附近地下污水吸入管网,造成二次污染。
3.3.3管道流速和管网压力不稳
管道中水的流速过低,或者管径过粗而用户很少,水在管道中的滞留时间过长,促使铁、锰氧化沉积,越积越多,影响水质。
4.控制水质污染的措施
4.1严格控制浊度超标
经常规处理工艺处理净化的水,有的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,可增加预处理和浓度处理工艺,如臭氧法、活性炭法,生物活性炭法、接触氧化法、光氧化法等。对含铁量高的地下水,可采取氧化法、碱化法、充氧回藻法;对含氟量高的可采用沉淀法、离子交换法。同时加强净水过程的全面质量控制工作,合理加药,实现投注加药自动化,以提高供水水质。
4.2深化管网管理
管材要选用产品质量较好的厂家,管道要有较好的内壁,既能抗腐蚀又不析出有害物质。在设计施工上,应严格遵守给水工程设计、施工规范,如给管道与其它管交叉时,要保证规范要求的最小间距;与自备水源或非饮用水管道连接时,应采取空气隔断装置等措施,防止饮用水的污染;由于环状管网比树状管线水质条件好,如经济条件许可,管线尽可能采取环状,即使采用树状,管线也不宜太长,以免末端滞水;如果管线延伸太长,应考虑在中途加氯和定期冲洗;泄水阀安装位置要合理,不要淹没在水中;禁止用泵直接从管网抽水,确需加压时,最好增设蓄水池,以免管网产生负压,使污物浸入;在维护管理方面,对使用年限太长的供水管道进行更新改造或刮管涂衬,定期冲洗管道,对管网末端冲洗周期一年不少于一次,整个系统每两年进行一次。通过合理管理措施使水质不再受到污染。
4.3完善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与施工
在设计施工方面,改进水池的工艺结构,避免出现死水区,使水形成推流式流动状态,并保持一定流速;生活水池容积不宜过大,以满足一天用水量的40-60%为宜;进、出水管的设置要合理,进水管要设置水位控制阀,尽量不要设溢流管。在材质方面,水池一般多为水泥材料,内壁和底部要光滑平整;在管理方面,制定城市二次供水管理的行政规章制度,建立二次供水管理体系,会同卫生防疫部门,加强水质监测,监督用户对水箱、水池进行清洗、消毒,每年不少于一次,建立二次供水设施档案,健全周期监督管理制度。通过措施有效解决二次供水中水质污染问题。
4.4合理加氯
在保证消灭水中细菌、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前提下,应尽量降低氯的投加量。加氯点尽量往后道工序移,在设施上尽可能实现多点加氯。为了有利于保持管网的余氯,可使出厂水余氯呈氯胺状态,和出厂水充分混合,保持30分钟以上的接触时间。同时要增强水质检测手段,加强对出厂水氯含量和管网余氯量的连续监测,如管道过长余氯不足时,要考虑中途加氯。此外,当水中铁、锰含量高时,不宜用氯消毒,以免其析出造成黑褐色水。提高加氯自动化程度,这是实现合理加氯的关键。
4.5加强管网水质的测定和预测
为了掌握管网水质变化动态,自来水公司应对管网采样点设置余氯连续测定仪、浊度测定仪、细菌测定仪,超过一定数值就报警。目前水质预报软件已经问世,它根据生物可降解有机物、细菌、余氯、pH值、水温等参数与水质变化的关系,可以预报管网中的余氯、细菌等指标的变化,为改善管网水质提供决策依据。
5.结语
水质问题关系到民生,研究解决水质二次污染至关重要,它是解决饮用水安全提高饮用信心的关键,只有在自来水处理的过程中,严格把关,不断创新,才能使得自来水的处理技术更上一层楼。水质处理是自来水供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,它将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。我们对自来水水质污染情况及原因进行客观分析,提出解决水质污染的措施,旨在通过解决水质污染,保证城镇和居民用水安全,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。
来源:网络(杭州阳健仪表整理发布)转载仅为分享知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